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教卫生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举行“践行二十大 忠诚护健康”系列新闻发布会

  近日,江西省卫生健康委“践行二十大 忠诚护健康”系列新闻发布会(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专题)在南昌举行,全面介绍江西省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聂冬平,省爱国卫生与健康宣传促进中心主任卢恬,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斌,瑞金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发亮,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四级调研员袁凌,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视光部医生、副主任医师熊芬出席,介绍江西省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会议由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副处长胡丽莎主持。

  会上,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聂冬平介绍江西省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聂冬平:“预防为主”始终是我们党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和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在《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明确提出国家要建立健康教育制度,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要求要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

  十年来,江西省不断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水平为抓手,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传播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让群众能够“少得病、晚得病”,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这十年,我们建章立制,优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发布和传播机制。省卫生健康委等9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工作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多形式开展健康知识公益宣传,多维度传播优质健康科普知识,打造政府、专家、媒体多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健康科普工作格局。二是完善“两库一机制”建设。省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印发《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实施方案(2020-2030年)》,推进“两库一机制”建设。在全国率先成立健康科普资源库,涉及主要健康主题2850个。组建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印发管理办法,组织专家开发、审核健康科普各类产品。建立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出台《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首次将科普作品纳入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科普的积极性。三是实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自2012年起每年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省级累计投入2.2亿余元,通过实施健康中国行、健康科普、公益广告、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健康促进场所建设、脱贫地区健康促进、控烟干预、戒烟门诊建设项目,以及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等项目,有计划地开展健康科普宣传,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规范的健康教育服务。大力建设健康环境,全省共建设健康县区41个,健康促进医院192家,健康社区、健康村、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超18万个。

  这十年,我们融合创新,构建立体传播。一是打造权威传播平台。开通全国首个省级卫生健康“强国号”,入驻“学习强国”平台,推出“健康江西”APP等,形成覆盖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出版等全方位立体式健康传播矩阵,让百姓随时随地可以轻松获取到丰富的健康资讯。开通12320卫生热线专家坐席,普及健康知识,解答群众问题,架起群众与专家“零距离”交流的健康桥梁。二是强化省级主流媒体合作。与省级主流媒体及高铁、机场、大型地标媒介等传媒广泛合作,在江西卫视黄金档节目每天循环播放健康科普公益视频,在江西三套和江西六套分别推出《健康江西》和《我们爱健康》科普栏目,在江西民生广播推出《健康素养大升级》系列音频,在《江西日报》开设“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专栏”,为群众提供生动鲜活的健康科普资讯。三是创建融媒体中央厨房。依托江西日报“赣鄱云”平台,建设全省健康科普融媒体平台,统筹各地医疗机构科普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此外,我们还创新打造了出行健康科普“套餐”,开通全省首列卫生健康主题宣传高铁列车“健康江西”号,在南昌火车站、八一广场等场所户外屏循环播放健康科普视频,取得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这十年,我们搭建平台,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加强健康科普队伍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能力建设,开展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累计培训4.8万余人次,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服务的专业性和可及性。联合省委宣传部举办疫情防控和健康素养知识网络大赛,举办全省健康科普讲解“达人”大赛、健康素养技能大赛等各类大赛,以赛促练,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的健康科普能力。二是开发健康传播材料。创新推出首个健康素养公益动画片《66兔家》120集,在学习强国、全省各地电视台、移动传媒等传播平台刊播,出版《全媒体“健康传播”系列丛书》,获评中宣部发行局“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推荐目录”。发布全国首个省级乡村卫生健康公约和《城乡卫生健康手册》。编发各类健康科普传播材料1500余种,制作海报和宣传页240万余张,发放各类健康科普宣传资料2700万余份,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开展健康科普活动。结合健康素养监测结果,加强健康教育需求评估,针对不同人群健康需求,建立菜单式健康服务,大力开展健康科普“六进”、健康中国行、赣籍名医返乡义诊、“健康大讲堂”直播等活动,累计在全省开展健康科普讲座7.8万余场、义诊巡诊3.4万余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加强部门协作,加大健康科普宣传,让更多人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形成“主动健康”的社会共识,将健康促进与教育融入卫生健康事业全局。

  一是完善机制。持续完善“两库一机制”,动态调整,发布第二批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名单,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生产更多优质的健康科普作品。完善健康科普资源库建设,推出“江西健康科普”微信小程序,打通健康科普资源库对外窗口,提升群众获得权威科普信息的便捷性。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细化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标准,让更多医务人员享受到绩效考核、课题申报、职称晋升等制度保障,更愿意投身科普工作。

  二是塑造品牌。持续开展线上线下菜单式健康教育服务,以健康科普“六进”活动为抓手,结合世界卫生日、世界人口日等重要卫生健康节日纪念日,针对性开展健康科普活动。继续开展“健康中国行 律动赣鄱地”主题宣传、“名医走基层 志愿赣鄱行”、健康科普讲解“达人”大赛、“我秀我健康”脱口秀大赛等品牌活动,不断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普作品,挖掘一批有号召力的科普达人。同时强化各类科普活动的成果运用,通过新媒体持续推送、循环展播优秀作品。

  三是融入全局。倡导各级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履行各自的健康责任,坚持将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作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融入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完善全省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加快健康教育服务基地建设,为有序推动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实施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和健康素养促进项目,优化项目设计,用数据的变化和群众的获得感来展示项目成效。

  江西日报记者提问:在新媒体时代,各大社交平台上形形色色的“健康谣言”“伪科学”层出不穷,请问省卫生健康委是如何建设省级健康教育平台,为群众提供更加科学、权威、专业的健康科普知识,营造清朗的媒体健康科普环境的?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四级调研员袁凌答记者问:

  “健康谣言”“伪科学”确实是我们一直持续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指导意见,为营造清朗的健康科普环境,我们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等7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健康科普知识发布、传播与监管的主体和职责,推进各级各类机构、单位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健康科普工作,发挥健康科普专家库作用,遏制虚假、违法健康信息,净化健康科普知识传播环境,逐步引导并规范全省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不断提升科普传播质量和水平。

  在省级健康教育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在全国率先建设省级卫生健康融媒体中心,全力打造卫生健康“两微一报一刊一端一栏目”,即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江西卫生健康报、《健康江西》杂志、健康江西客户端、《健康江西》电视栏目,加上抖音号、头条号等媒体平台,打造文字、图片、视频“三位一体”多维度、立体化健康科普平台,传播权威健康科普知识,开展“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运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健康大讲堂”、“健谈”、“健识”等科普栏目,组织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普及健康知识,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开展“健康江西 科普先行”、“健康江西 温暖前行”等抖音话题视频征集,引导群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观,累计总播放量已达8000余万次。运用12320卫生热线平台开展健康服务热线专家坐席活动,畅通专家与百姓直接交流渠道,解答健康方面问题,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发挥传统媒体平台优势,在江西广播电视台推出《健康江西》等科普栏目,同步在官方公众号、视频号等政务新媒体转发,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紧密融合、联动发力,提升整体健康科普传播效能。此外,我们积极打造健康科普宣传阵地,开通我省首列“健康江西”号和环鄱阳湖线高铁列车,打造昌北机场沉浸式“健康廊桥”,推出南昌地铁站“点亮健康”科普灯箱、打造公交车身变身“移动健康宣传阵地”,在八一广场、火车站候车厅等重要地标户外屏循环播放健康咨讯,制作健康素养科普漫画,通过短信形式发送至全省手机用户,让健康科普贴近群众、随处可见。

  下一步,我们将以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为抓手,不断完善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发布第二批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名单,充分发挥专家库作用,遏制“健康谣言”“伪科学”等虚假信息,持续做强现有科普平台,并推出“江西健康科普”微信小程序,为群众提供科学、规范、便捷的线上健康知识获取平台,不断增加健康科普优质资源高质量供给,推动全省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水平迈上新台阶。

  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提问:请问,我省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如何,省爱国卫生与健康宣传促进中心作为省级技术支撑单位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江西省爱国卫生与健康宣传促进中心主任卢恬答记者问:

  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是增进全民健康的基础性工作,是落实“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2年的7.6%增长至2022年的27.22%,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提前达到健康中国行动2025年阶段性目标。这十年,省爱卫宣促中心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培训指导,强化队伍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每年牵头制定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方案。建立完善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培育健康促进队伍,强化科普写作、科普传播、素养监测、健康县区等各方面技术指导,提升工作能力。

  二是办好多元媒体,传播健康理念。构筑多元媒体融合的省级健康教育宣传矩阵。截至2023年底,《江西卫生健康报》发行538期45万份,《健康江西》杂志发行35期12.6万 本。“江西卫生健康”公众号总阅读量7300万次,健康江西视频号和抖音号累计播放量4470万次。

  三是持续宣传发动,普及健康知识。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疫情防控等海报958.5万张、折页120.3万张;开展健康科普“六进”活动200余次;举办全省健康科普讲解大赛等13场赛事;利用机场、高铁、公交、地铁、电视终端等社会媒介发布健康素养核心知识,覆盖近千万人口;发送健康素养薄弱环节短彩信1500万条,有效触达广大群众。

  四是加强创建指导,营造健康环境。制定健康促进医院、健康机关省级地方标准,对健康县区、健康促进医院创建开展指导评估。全省共建成健康县区41个,覆盖率41%,提前完成“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目标。推荐获评国家健康县区及优秀案例12个。开展无烟场所建设,营造无烟健康生活环境。

  五是开展素养监测,倡导健康生活。连续开展全省健康素养监测和成人烟草流行监测。十年来,我省居民健康素养六类健康问题素养均逐年升高,其中安全与急救素养等处于较高水平,而传染病防治素养和基本医疗素养仍需大力提升。

  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是防治疾病最经济有效的工作。当前,健康生活方式有待更广泛普及,人们对维持健康、科学应对疾病信息的需求日渐增长,下一步,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要进一步提质增效。一是提升健康教育传播力。围绕百姓关注的健康问题,打磨推出更多权威科学的健康科普专栏、文章视频,开发科普六进点单式微信小程序,持续做好12320卫生热线专家坐席。二是提升健康教育普及率。制作并向公众免费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在人流密集场所打造健康教育展馆,以沉浸式科普体验影响受众;推动健康教育标准课件进校园,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人生早期印记。三是提升健康场所影响力。开展特色性健康县区创建,推进健康促进医院从“治病”的后端向“防病”的前端迈进,进一步营造社区、学校等健康支持性环境,提升健康细胞创建效能。

  未来,我们将不懈努力,为加快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推动健康江西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江西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记者提问: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其中要求“开展健康县区建设,着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健康县区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2022年瑞金市健康县区建设经验被评为全国典型,请问,瑞金是如何推进健康县区建设工作的?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瑞金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黄发亮答记者问:

  2021年,在上级卫生健康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瑞金市按照四个“贯穿全过程”的思路,全面启动健康县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一是把高位推动贯穿建设全过程。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健康县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7个职能部门和乡镇共抓落实,组建了市乡村三级工作网络。我们把建设工作明确纳入绩效考评,人财物等建设工作要素得到切实保障。

  二是把健康教育宣传贯穿建设全过程。在市级媒体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定期刊播健康知识;在公共场所、机关单位等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公益广告1000余处;利用各类节日开展健康主题活动,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开发制作健康素养工具包,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六进”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把健康环境建设贯穿建设全过程。将健康融入城市管理,建设健康宜居城市。投资8.09亿元,建设“金瑞湾”健康主题公园,公园园林景观和绿化面积达45万平方米,设有健康步道、市民健身广场等功能活动区20余处;投入5.6亿元,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置,实现垃圾清运覆盖率100%,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将健康融入社会管理,构建健康社会体系。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大力开展健康村、健康机关等健康细胞建设,打造朱坊健康村、德邦照明健康企业等龙头带动示范建设点,引领我市各类健康细胞建设全面开花结果,远超健康县区建设覆盖比例要求。其中,朱坊健康村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2022年度全国健康县区建设典型经验”。

  四是把传承发展贯穿建设全过程。依托瑞金红色资源禀赋,精心打造“红色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开展红色革命健康教育、红色研学等活动,在传承中推动发展。聚焦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乡村旅游、现代康养等业态,让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提升健康素养。

  在各级领导和上级卫健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瑞金市健康县区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共有健康社区(村)123个,覆盖率达49%(建设要求20%);健康促进机关54个,覆盖率达63.5%(建设要求50%);健康促进企业40家,覆盖率达42.8%(建设要求20%);健康家庭53289户,覆盖率达29.6%(建设要求20%);健康促进学校和健康促进医院实现全覆盖,居民健康素养得到有效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得到明显增强。

  大江网记者提问:医院是守护人民健康的主阵地,医务人员是健康科普的主力军,在健康促进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了解到,江西省肿瘤医院获评2022年全国健康促进医院优秀案例,请问,省肿瘤医院是如何建设健康促进医院的?有哪些好的做法?

  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斌答记者问:

  能获得2022年全国健康促进医院优秀案例,是对我院在肿瘤防控工作的认可和鼓励。肿瘤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也就是“防、筛、诊、治、康”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是肿瘤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做好了预防就能降低肿瘤发病率,做好了筛查就能够实现肿瘤早诊早治,这些都是肿瘤防控措施的关口前移。

  在肿瘤防控工作中,我们从医务人员、社会公众、基层医院三个层面入手,逐步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推动健康促进医院建设。

  第一,建机制,激励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是公立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把健康促进融入医院管理,成立“健康科普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医务人员“主阵地”“主力军”作用,构建全院、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搭建科普竞赛平台,连续五年举办科普讲解“达人”大赛,锻造一支科普队伍,构建科普宣传生力军。

  第二,多载体,为社会公众提供健康资讯。精心打造新媒体平台,聚焦社会公众关注的肿瘤诊治热点问题,开设“专家讲科普”栏目,每年推出原创科普视频、图文300余条;开展“精准科普”“专家做客媒体演播厅”等,互动式、沉浸式肿瘤防治科普;推出“百场防癌知识讲座”六进活动,普及肿瘤防治“三早”理念,提升群众防癌意识。编著6本科普丛书、编印《科学面对癌症》《肿瘤防治问与答》手册,推出移动宣教平台,扫描二维码即可实时获取健康资讯,力求在肿瘤科普方面取得最佳效果、最大覆盖面。

  第三,公益行,守护全人群生命健康。肿瘤防控重点在“防”、核心在“筛”。一是启动国家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在南昌市、赣州市9个区、53个街道、163个社区实施五大类癌症免费筛查,已评估64884人,其中高危人群39201人。今年项目范围将扩大到九江市。二是启动肿瘤筛查健康行活动,我们跋涉45000公里,走进179个市县、社区、乡镇,为53462名基层群众进行免费筛查,筛查出乳腺、甲状腺、前列腺及肺部结节等早期肿瘤2585人,科普宣讲300余场次,发放科普手册5万余册。同时也致力于提升基层医院肿瘤诊疗能力。在全省逐步搭建省市县(区)三级肿瘤防控体系。与多家县级医院共建肿瘤科,并进行技术帮扶,稳步推进肿瘤诊疗规范化、标准化。

  医院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获得了社会与群众的认可。健康促进医院建设2项案例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癌症中心“优秀案例”。连续多年获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科普大赛“优秀组织奖”。系列科普图书获第32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宣部“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医师报“中国医界好书”特别推荐奖。数十篇科普作品被“学习强国”、健康报等转载。

  健康报记者提问:请问熊芬主任,您是首届健康传播金牌讲师大赛全国10强,也是省级第一批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您是如何在繁忙工作之余,开展健康科普工作的呢?

  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视光部医生、副主任医师熊芬答记者问:

  我们有很多医生主任碰到科普宣传也会把她当作洪水猛兽,因为没有思路,面对镜头会胆怯、畏难,其实我觉得科普做的好,能帮助我们临床工作大大的提高就诊效率。我们把需要跟患者交流沟通的事项全部以视频、文字等形式提前做好,这样再和患者沟通,就大大节约了时间,效果也事半功倍。所以科普就是把复杂的医学知识简单化,缩短患者和医生的距离,让医患沟通更有效。下面我分享一些我自己在科普创作中的心得。

  其实往往我们医生认为很简单的医学常识,在大众眼里都是马赛克。比如:现在依然还有很多患者认为查视力就等于验光,一直问我0.4等于多少度?还有很多患者会跟我说,医生我的眼睛长了黄斑.。.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医学常识对于老百姓就是雾里看花。所以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医生“能够握的住手术刀,也能拿得起笔杆子”。科普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无外乎就是两个技能,一个“说”,一个“写”。

  我们医院想出一本关于近视防控的书籍,我们就想着传统书籍,像“育儿百科”之类的,结果大家懂的,字小、内容多、看不下去,连拿起来的兴趣都没有。就连医院放置的宣传单,如果字太多,太小,也会遭遇患者的嫌弃。所以从载体上来说,与其写篇干货文,不如画几幅漫画,拍一段视频,更符合人们现在获取信息的习惯。如果能把科普做成像讲故事一样,谁都会喜欢看,所以选择漫画、短视频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是更有吸引力的。连我们自己都常常沉迷于刷抖音,所以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进来,就放弃了传统的科普文字类书籍思路,改成了漫画形式。

  另外一点,选题也是健康科普成功的关键,大家都知道蹭热点,但用的不好反而收效甚微。我们不是大V,更要深挖大众的健康需求,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前段时间药监局批准了低浓度阿托品在国内获批上市。在这个时期,我们做一些相关的科普,教导小朋友正确的使用,而不是滥用,就容易获得更多的浏览量。

  回归我们医学科普的形式,除了写的功底,我们医务工作者还需要具备说的能力。我们常常会出去给小朋友讲课,一板一眼的授课他们肯定不愿意听,所以我们在讲课当中会穿插一些俚语、方言、网络上的搞笑段子,把讲课做成脱口秀,大家肯定愿意听了。

  所以总结起来,临床医生要想做好科普,需要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科学性。这是健康科普基本要求,也是底线。第二要保证趣味性。第三强调时效性。任何的科普宣教都有特定的场景,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效果会就事半功倍。(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 供稿)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